close

鑽研這種「文字」之間的學問,統稱小學。 <--簡單的定義請見維基百科。

另外,韓愈的《師說》裡頭有一句:

「句讀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師焉,或不焉,小學而大遺,吾未見其明也。」

 

這句話用了兩三種修辭法,所以有點難懂。稍微解析一下:

 

首先是「倒裝」。

「句讀之不知」就是「不知句讀」的倒裝句;「惑之不解」原為「不解惑」

倒裝的用意在於加強語氣。

 

再者就是「錯綜」的修辭法,改變了語序。

「句讀之不知」搭上的其實是「或師焉」;「惑之不解」則是配上「惑不焉」才對。

所以本來的寫法應該是「不知句讀,或師焉;不解惑,或不焉」

至於省略了主語這點,那我倒覺得無所謂啦。


不過就算知道了句型的原狀,還是看不懂是什麼意思對吧?每個字都看得懂,拼起來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,豈不妙哉?

(這就是「小學」啊!現在學校教的「國文」都在搞這東西,卻忽略的文章傳達的精神,這就是韓愈所說的「小學而大遺」啊~)

 

還是得要詳細註釋一下:

 

句讀

「句」,指文章中語意完足者。

「讀」,音ㄉㄡˋ,亦作「逗」,語意未完而稍作停頓者。

白話來講就是標點符號啦!古文沒有標點,兒童拜師唸書都從句讀開始學起。不知道標點符號就無以斷句,會嚴重曲解作者原意。

 

「或」是代名詞,意思是「有的人」。

 

而「焉」字為助詞,前後兩個「焉」字分別表示停頓及結束語氣。

 

或「不」焉 的「不」(音,ㄈㄡˇ)為「否」之通同字,在這句裡的意思為不從師。


而「小學」在這裡指的就是「句讀之學」了。

韓愈認為,這種學問與解道、業、人生之惑上相較,根本就是枝微末節的小學問。

 

所以整段話的白話翻譯是:

「對於句讀之學不明瞭,有的人便會請教老師;但有疑惑不能解決,卻不向老師請教。著重於學習小的學問,但大處卻遺漏了,我實在看不出他高明在哪?」

 

簡而言之,就是在吐槽那些士大夫讀書人捨本逐末,搞不清楚重點。

你看看,一千兩百年前的文章,鏗鏘箴言至今仍是擲地有聲。

 

今天特別提這段落落長的文學經典,用意就是再次說明--

這個專欄並不是要鑽研「小學」

我個人認為這還滿無聊的

每次在那邊看電視上找了哪個文學大家,來噹特別來賓「你這個字唸對、那個字唸錯」

簡直無聊透頂~

如果不能在這個過程中,學習到文字背後所代表的深刻的文化內涵,與達到最基本的溝通目的,那還不如不寫。

(謎之聲:又在為自己的偷懶找樓梯下囉?)

 

2012/09/13 22:20 (因為「每日」一辭的關係,所以發文時間修改成前一天的23:59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