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013-06-08 15.47.15  

在我寫關於這本書的什麼之前,先讓我發一點牢騷:

 

 

老是看到朋友又在臉書上說「自己去了某某某地方‧一個人」、「吃了什麼碗糕‧一個人」

何必老是強調「一個人」這三個字,看了就很反感。(就是不甘寂寞的意思,昭告天下趕快來約他,問題是這招通常只有正妹身上管用,身為大叔就認命一點吧。)

或者有一點自抬身價的感覺:「上次那個跟我一起在某地打卡的妹只是普通朋友而已,什麼咖啊?」

 

雖然我之前有時候也會犯這毛病 (謎之聲:根本就是常常吧你!)

現在已經知道不要犯賤了,打卡就是只是分享我去了哪 吃了什麼好吃的、玩了什麼好玩的,

沒標註其他人或者寫什麼特別的說明 那當然就是我一個人去 廢話。(再不然就是不想讓大家知道我跟誰一起啊! 又是廢話)

 

好了 該回到正題上了。

作者米果大是我之前在看棒球相關的文章時,無意中連去她的網誌【私‧生活意見】

後來就陸陸續續都有在注意她的作品。

史丹利寫的序很妙(為什麼找他來寫序啊 我還是不明白):

「也因為我都會有女友的關係,所以在一個人界當中,米果算是我的前輩高人,如果以米果最愛用的職棒來比喻的話,那她的程度就像已經在大聯盟發光發熱的王建民,而我頂多就算是在3A載浮載沉的倪福德而已,我可能要達到那樣的境界還需要很大的一段努力啊!」

 

↑「用大聯盟來比喻的話」這段變成我心中揮之不去的哏啊~ 

 

 

同樣的一段文字,某些人眼中看起來就是「偏激」,所以根本看不下去(其實對他們而言也沒有看下去的必要)

這本我深深感同身受的一本書,分享給同事,他隨手翻翻第一段,就只得到了這種結論。

所以說啊

話不投機半句多

進入「一個人界」久了,慢慢享受孤芳自賞-->重度自我感覺良好-->御宅的境界

別人懂不懂越來越不重要,自己爽快才是王道啊。

 

為了讓大家知道我等下的結論在講什麼,我必須先引用書的內文:


一開始都期待快點長大,接著又懼怕太快變老;長大是為了可以早點獨立,變老之後卻害怕孤獨。倘若「孤獨」不是狹隘的「沒人要」,那孤獨所蘊含的「自由」成分,其實是很迷人的。可惜多數以「有人愛」「有婚姻伴侶」來定義幸福與否的兩性價值觀,根本不太可能認同孤獨的B面成分,就好像黑膠唱片時期,A面有主打歌,B面只是拿來充數而已,大部分都是不討好的非主流。

 

這段文字後 同一章節裡還有一段:

.......(前略) 要是沒有走入婚姻,也就提早適應了孤獨寂寞的生活節奏,進而從中吸吮B面汁液,提煉成旁人很難理解的快樂與勇氣,如果再佐以被誤解也無所謂的豁然,那就更強大了。

 

以上。

而我要說的是--

就是有人只喜歡聽B面的歌啊。

如果我只聽B面,偶爾因為懶得按暫停或者忘記按repeat而播回了A面那些不喜歡的旋律,對我而言也只是插曲而已。起身 再轉回來B面就好。

人生雖然充滿無奈,但也多多少少有選擇的機會吧?她說「自由」是「孤獨」的B面成分,那我說「自由」才是A面呢......孤獨是不小心才感受到的。

 

至於我的自由與孤獨什麼的,那是屬於我的感動,說實話 也沒什麼特別需要提起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阿翔 的頭像
    阿翔

    孤獨的B面成分是 自由

    阿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